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和心理变化,优秀的读后感能够展现出作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增加读者对作者的信任和认可,职场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3000字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3000字的读后感篇1
说来也巧,6月中旬开始读这本书之后,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人物刚好是李泽厚,标题是:八十李泽厚,寂寞的先知。
他也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二十几岁即因与美学名家朱光潜论战而成名,八十年代他的学术性的美学书籍居然在社会上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读了整整一个月,终于将这本500多页的书读完,非常、相当有成就感,毕竟是第一次全部读完这本书(也为自己汗颜,毕竟这也是系里的必修啊!)
此前最接近孔子的一次,就是读钱穆的《孔子传》,比起他的《论语新解》,这本书相对简单易读,而且呈现出的孔子形象,也比较可爱。
对《论语》的解读,几千年来从未停止,最近的不是有于丹的“心灵鸡汤”式么?比较出名的几大学派,有汉代董仲舒,宋明理学,现代儒学等等。人家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论语》的开头,就明确指出,这本书在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在原始氏族制度瓦解的社会里奔走救赎礼崩乐坏的时代的孔子。
黑格尔曾经嘲笑论语就是一本人生箴言,根本没有哲学思辨的成分。当我们从前三三两两读着《论语》里的篇章时,得出的结论可能也正是如此。
而李泽厚则否定了这种看法。《论语》不是散漫的无体系的格言。相反,通篇读完,孔子的思想已经浮出水面。书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教育及政治思想。
但中国人确实不善于思辨哲学,《论语》所体现的哲学为“实用理性”,即一切思想均可应用于政治和生活。因此与西方的哲学体系分发为两种不同的体系,这种体系的分别也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所在。
孔子思想的源头及最终的理想即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社会关系。氏族长不仅在政治上统领族人,而在在思想道德上,也是部落的典范,比如尧舜。因此,中国人对统治者向来要求“内圣外王”,及“社会性公德”与“宗教性私德”不分。同时,这些首领是由古代负责与上帝沟通的巫师发展而来。也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政教统一。孔子的贡献之一,在于对氏族社会形成的一些典礼,礼仪,重新进行解释,内化为中国人心中的情感,即“仁”。比如守孝三年的制度,古已有之。而在孔子这里,就解释成了,婴儿从出生到脱离父母的怀抱有3年的时间,因此孝子要用3年的时间来报答父母,已寄哀思。"礼"经情感化而变成“仁”(所谓“情本体”),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积淀,团结了整个民族。
以上所述的“情本体”“两种道德”等等,只是《今读》所阐述的基本的理论基础。《论语》各章,从一些细节方面对这些理论进行解释、补充及说明。
当然,《今读》的目的之一是还原真实的孔子。如果在读《论语》之前,读者不去接触其他各家的阐释,则各章中所显现出来的孔子形象,也绝不是后世所看到的在神坛之上受人膜拜的圣人。
比如,孔子的“经”与“权”,即原则性与灵活性。理论上三年守孝,那如果守孝一年之后,你觉得自己可以接受锦衣玉食,孔子也认为可以,因为守孝是为了寄托哀思,时间只是一种表达方式。比如,如何报怨?以德么?不是,孔子说,要“以直报怨”,公正对待,这就是报答别人怨仇的方式,犯不着人家打你左脸,你右脸也伸过去给人家打......
孔子的弟子中,除了颜回最为人熟知之外,《论语》中所刻画的其他的人物,也各有特性,栩栩如生,如勇猛的子路,好辩的宰我,迟钝的樊迟,修身养性的曾子,一心从政的子张等等。对待不同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同,可谓因材施教也......
松下幸之助创办的旨在培养青年政治力量的松下政经塾,将《论语》列为学员必读科目,且必须熟练背诵。《论语》的魅力,跨越时代与国家。如果有时间,还是可以多读几遍滴!
3000字的读后感篇2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贡多是一个有二十户人家的村落,用泥巴和芦苇盖的房屋就排列在一条河边……但凡文艺青年或是想装装文艺青年的家伙想必都很熟悉这段话。在那个盗版书铺天盖地的年代,手捧盗版书的人们倒也多多少少受了些文艺熏陶——只是版本不一。结果马尔克斯老爷子一怒之下,索性死后150年都不给中国自己的作品授权——当然那是过去时,不提也罢。
坦率地说读完一遍后我自己也无从下笔。可以说是作品本身太难懂,也可以说是读后我整个脑子到处散落灵机一动的感想,理出来也不容易。作者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家族循环往复无可挽回的命运,还是在叹息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好吧我承认,以我的阅历与智慧弄懂这些真的还有点难。一定要说些什么,也就是散乱的杂感,而且欲说还休不知所云。嗯,从哪里开始说起好呢?
被海水包围的马贡多,孤独中存活了百年之久的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代,悲欢离合断断续续如同梅雨一般纠缠百年。
很有趣啊,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没有人会被绑在树上直到生命终结……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村落里面。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家庭反反复复给孩子命同样的两个姓名,死者不会因为太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之中。故事是荒诞不经的,仿佛透过一层教堂彩绘玻璃窥视着一个家庭的是是非非。然而读完后又感到它是无比的真实——真实到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亲眼目睹的一幕幕悲剧。
故事的叙述有些混乱,那都是些循环往复的回忆,考验着记忆力浮浮沉沉的混沌回忆。孤独的回忆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第一个何塞阿卡蒂奥,在孤独中泯灭了自我。丽贝卡,则在同孤独的对抗中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出师未捷身先死。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迟暮之年看得比谁都清楚可为时已晚。阿玛兰塔,深知自己的痛苦却无法逃离。乌尔苏拉,明明人生一直浸泡在一碗痛苦孤寂的汤中却毫不自知,守着一个慈母的美满面具悲怆地活着,那家就是她的坟墓。
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世世代代传下的名字联通家族遗传的记忆,他们的命运变成了莫比乌斯环中爬行的蚂蚁,不断循环往复却找不到出口,不断寻找却不知其实根本不用找。看书的时候我老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太相似,也太长了。不过想想他们都是家族中那只可悲打转的蚂蚁,不妨将他们当做阿卡蒂奥跟奥雷良诺好了,同名同姓,拥有一脉相承记忆的人本来就是同一个人吧,我想。至于那两个换了名字的人物,或许搞错坟墓也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若干年之后,当他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时候,奥雷良诺第二一定会记得六月份一个淫雨连绵的下午,他踏进房去看他头生儿子时的情景。你看,只是回忆,真的仅仅是回忆而已。
有人说布恩蒂亚家族如同傀儡之家一般运作着,没有感情也没有实体。我想,孤独的心中也未必装不下真正的在乎,毕竟那种东西,是爱因斯坦和薛定谔都没办法的事情。这个家族在黑暗中百年的孤独与百年的等待,一定有些什么东西在维系着——绝对不是费尔南达家乡那样的昏色地带。
整本书想要表达的也许只是一个词:循环。联系到当时拉丁美洲历史循环往复停滞不前的怪圈,再怎么迟钝的人也多少会往这方面想想——毕竟文学作品源于生活。
至于孤独,那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命运与罪恶,想跑也跑不掉。
其实人这一辈子从可以看到不同开始,就想尝试着去理解人和事。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那些微妙而关键的感性差异,使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说独立语言的生物。
也许沟通和交流能在岛与岛之间建造桥梁,但桥梁的存在也终究拉近不了实际距离啊。
很多事情,一旦发生了,就再也抹不掉了,那些事情会改变一个人,也许会成为一个人无法逾越的鸿沟。
我们自己是不是也……?
一般来说,人类定义回忆的方式由于是一种美化所以一向自我中心——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记住了也只是故事,就算本来与自己有关、不过出于种种原因想起来就后悔,情愿和自己没关系,情愿没发生过的事情也会被自顾自从名为回忆的盒子里捡出去不加修饰地扔在意识角落假装看不见。
直到有一天出现毫无预兆的契机,像看陌生人那样惊奇地重新发现躺在角落里的那个未加工半成品,以及为了它花过各种各样力气的,几乎不认识的自己。
像是雨刷刷过玻璃,一下子一切都明朗了。
最后谁摆脱了布恩蒂亚家族的宿命呢?活着的人死了,死去的人依然沉睡着。但在那一刻,如同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一般,他们又在一起了。
想到这些时候看到这样的结局就好了。要是还能微笑,就好得不能再好了。
搞不清马尔克斯老爷子怎么想的,眼下我们可以正大光明地在书店买到正版《百年孤独》装文艺青年了。
马尔克斯老爷子说,这样的家庭不会再在地球上出现。
但愿如此。
3000字的读后感篇3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老舍的这部小说用朴素的叙述手笔,生动的口语,简洁地画出了一幅幅色彩鲜明的北京风俗画和世态画,富有地方色彩的生活画面和具有典型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小说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
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骆驼祥子善良淳朴,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精神,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自己的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后来,经过3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钱换来了一辆崭新的洋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虎妞对他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身心都带来磨难。不久,他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乞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体面的、要强的、有梦想的祥子最终沦为一个以替人打旗伞、举花圈来谋生的行尸走肉式的流氓无产者。
悲剧的个人因素:小农意识
祥子原来生活在乡间,18岁时,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便跑到北平来。带着乡间小伙子的壮健与诚实,凡是卖力气就能吃饭的事他几乎都做过,但不久他看出拉车是件更容易挣钱的事,于是他拉上了洋车。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
整整三年,他不吸烟,不喝酒,不赌钱,没有任何嗜好,凑足了100块钱,买了一辆新车。自从有了这辆车,祥子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儿。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挣多少钱全是自己的。因为心里舒服,对人就更和气,买卖也就更顺心。祥子心想,照这样下去,至多二年,他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慢慢就可以开车厂了。他的人生理想,就是拉车,买车,买更多的车,通过开车厂来完成原始积累,活脱脱一个地主老财的宏伟的发家计划。
所以,虽然在城里拉车,但是,骨子里祥子还是一个农民,他改变不了血液里的自私和狭隘。虎妞去世以后,小福子对祥子有情有意,祥子也很喜欢她,可负不起养她两个弟弟和一个醉爸爸的责任。祥子只好对小福子说:“等着吧!等我混好了,我一定来娶你。”然后离开了小福子,他又找了一个车厂,拉车去了。我们有理由怀疑:假使祥子真的混好了,他还会娶小福子吗?他关心的首先是他自己,是他自己买车,情感、责任,倒在其次的。
失败带来痛苦,祥子曾经在痛苦中思考,但狭隘、封闭、简单的小农的思维方式限制了他,使他不能在沉睡中觉醒。后来他也知道“独自一个人顶不住天”,但他没有做行之有效的努力,而是把一切归于“命运”。每次受到伤害之后,他都想到“命”;尽管“命”的内容不同,但“认命”却是必然的思想归宿。既然是“命”,而且认定有条“必定挨打受气”的“狗命”,他就不再抗争,只好听从命运安排。
但是,他的心,又是很不甘的。一系列的妥协、屈服、苟且之后,祥子由驯服的骆驼变成狂暴的猛兽,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小农思想支配下的孤注一掷,“豁出命”向社会报复。同他的奋斗一样,他的报复也是狭隘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疯狂性、自虐性,其结果不仅无损于社会恶势力,不能减少罪恶,反而伤害无辜,增加不幸和丑恶,更伤害了自己,“他为自己努力,也为自己完成了死亡。”
悲剧的社会因素:逼良为娼
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作者带着悲悯的情怀,不仅刻画了样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更是带着批判现实的态度,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这样的物质剥夺,是造成祥子堕落的社会因素。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变成兽,固然有他自己的思想和性格原因,但是,最令人痛恨的,是这样思想和性格生成的土壤。
或许有读者会说为什么祥子要放弃希望呢?为什么不继续奋斗呢?但我想这对生来困苦的人们,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实在是不容易的,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要拼命挣一口饭吃,温饱就是他们的理想,成家立业甚至遥不可及——因为一个拉车的没有办法再养活一家子,美好的婚姻对一个穷拉车的祥子来说,不是幸福的理想,却是一种心灵的和精神的戕害!老舍极深刻地刻画了这些画面,其中有一段说祥子在酒馆看到一老一小,老的哆嗦着,一进客栈不久就晕了,他已经在无数凛冽的冬夜里拉着辆破车、为了几个子儿挨饿受寒,天气太冷、因为不得不拉车,所赚的几个子儿都买了酒喝以便取暖,老爷爷从年轻拉车到年迈,不知哪一天会突然一倒死在路上!但是为了养着没爹没娘的小孙子,还是得拼了老命!客栈里同是拉车的人们都动了慈心,出钱出力帮助他们,老小两个猛啃着祥子送的包子…走时,小孙子却抱怨爷爷没能多拉回车——他们没有煤炭好取火了。多么的早熟,这是命运催逼的早熟,是多么令人心酸啊?小市民的生活是如此卑微,他们只能一昧地听天由命,没办法在困顿中开出一条新路来……祥子从老车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只能选择他那个阶层的方式来实现“突围”。
于是,过去那个要强、忠厚、努力的祥子不见了。他开始抽烟、喝酒、赌钱……在夏宅拉包月时,年轻的夏太太引诱祥子,使他染上了淋病,他的对社会的仇视心态更加张扬了。祥子不再爱惜车,他还跟巡警吵嘴打架,成了巡警眼中头等的“刺头”。
但祥子并没完全堕落,或者说,他的人性中积极的因子还没有丧失殆尽,他常想照旧去努力自强,小福子的存在也常给祥子某种希望。曹先生避难回来,要祥子再来拉包月,还答应他把小福子接来同住。祥子高兴极了,他仿佛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带着这个好消息去找小福子,却得知了小福子被卖进青楼后自尽的消息。祥子在街上丧胆游魂地走,遇见了小马的祖父老马。老人因没钱买药,眼睁睁看着小马死在自己怀里。他叹道:“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儿的打算独自一个人混好,比登天还难。”是的,一个人怎么能够抗争得过整个社会?
祥子从此彻底变了,他没有回到曹先生那里,却变看法串宅门去骗钱花。怎么能沾点便宜,他就怎么办。多吸人家一支烟卷,买东西使出个假铜子去,喝豆汁多吃几块咸菜,拉车少卖点力气而多挣一两个铜子……都使他觉得满意。为了一点赏钱,他还出卖了阮明。最后,祥子的信用丧失得已赁不出车来,他的病也渐渐严重。于是,他又靠给红白喜事做杂工来维持生命,他成了个还有口气的死鬼。
祥子的身影,消失在车流人流中,他的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悲剧。读《骆驼祥子》,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力车夫的堕落过程,更看到了一个社会把人变成鬼的过程。
这样的悲剧,但愿不再上演。
3000字的读后感篇4
如果一个人,没有思想、没有追求,随波逐流,无异于行尸走肉,那么即使身边人群环绕,也依然会感到内心孤独。
?百年孤独》这本名著讲述的是布迪亚家族的发展史,整部作品讲述了他们家族是如何创建土耳其大街,从一无所有到飞黄腾达再到衰败没落。
叙述了布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每个人都生活在家庭生活里,生活在热闹的大街上,在看似热闹的场所,家族人口之多,然而每个人却都很孤独,没有可以理解彼此心灵的、懂得自己的人存在。所以在喧闹华丽的家族下每个人都很孤独,这些孤独体现在年轻时期,更体现在老年时期。
作为家族的创始人,土耳其大街的开拓者,何塞。阿尔卡蒂奥。布迪亚每天沉迷学习科学,钻研一些与科学有关的任何东西,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甚至不顾妻子的反对,拿出家里一切可以运用的钱财,在吉卜寨人来的时候不惜一切代价换取与科学有关的东西。然而,由于他的想法过于超前,又没人能理解,他自己甚至有些癫疯,最后被家人捆绑在一棵大树上,最后死去。他的孤独在于没人能理解他思想的高度。
他的妻子——乌尔苏拉辛苦地操持起了整个家,带着这个家走向繁荣,而且用心的教育了布迪亚家族几代人。然而却没有人真正关心过她的生活,甚至自己到老年时眼睛失明好多年,后辈都无人可知。活了一百多岁,最后孤独终死,真是太过可悲,没有任何人真正的关心过她。
他们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迪奥,由于刚步入青春期,又没有父母真正关心他心里所想,因而情窦初开,乱了心数,在意乱情迷之下却和庇拉尔产生了情愫,而这种感情没有走心,只是为了排解黑暗的孤独,最后让庇拉尔怀上了孩子,自己却一走了之。
奥里利亚诺,乌尔苏拉的二儿子,年轻时就喜欢独自在作坊里炼制小金鱼,丝毫没有情爱之感。直到后来遇到了还是个孩子的雷梅黛丝,他亲手把她养育成人后和她成婚。虽然有很大的年龄差,婚姻生活却过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雷梅黛丝意外身亡,他又回到了孤独的作坊中,心灵也也异常孤独。后来,他为了排解孤独,参加了战争,发起了32场内战,和好多女人有过情感上的纠缠,生下了17个儿子。但是他丝毫没有任何感觉,内心仍然感到很孤独,甚至到最后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发起战争。直到老年,还是在家里制作小金鱼,直至老死。
这里边还有好多好多人,直到他们的第七代出世,这个百年家族里的每个人都很孤独,都是活在自己的生活中,内心没有人走进,来分享他们的内心,关照他们的内心,才使得一个个人在人数众多的大家庭里会干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因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与身边的人做好沟通,包括家人、爱人、朋友,来理解他们的内心,方能摆脱真正的孤独。
而在书中也暗示到了摆脱孤独最好的方法就是“拥有爱情”,这其实也说明了还是要找个懂自己的人,爱情是要心灵上的相通。同时我也认为一个人排解孤独还可以是“友情、亲情”。只要是思想和自己相同,志同道合的人,灵魂上可以沟通,特别懂自己心之所想,那么便不会有那么孤独。
同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要足够丰富,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纵使他每日独来独往,那么也不会感到孤独。如果一个人,没有思想、没有追求,随波逐流,无异于行尸走肉,那么即使身边人群环绕,也依然会感到内心孤独。
?非暴力沟通》中有一段话写道:
“我常常想,如果有一天,技术的进步最终被用来摧毁人类,那么,并非是暴行导致人类的灭亡,当然,更不能说是复仇行为使人类灭亡……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同时,一旦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也会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危险人物。
因而生活中摆脱孤独的方法,就是找到值得倾诉的人,志同道合的人,道出心中之事,这样才会感到心里有所寄托。同时,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要丰富起来。
有很多自杀的人,如果在自杀之前能够有个知心好友和他们进行倾心相谈,了解心中的苦楚,应该就会减少很多自杀死亡率,其实很多人自杀也是孤独的另一种表现。
之前我教过的一名学生,每次来我课上都泪眼朦胧的来上课,一问果不其然不是和家长吵架就是在学校生老师的气了或者和同学吵架了。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内心很是敏感,感觉没有人理解她,感觉自己的妈妈不可理喻,一点都不懂她,不理解她,特别委屈。因此每次上课前都要有半个小时左右时间来调解孩子的情绪。
刚刚好之前新东方组织了一场培训,就是有关于“如何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相处”。于是我开导她,鼓励她的同时也调解她与她妈妈之间的关系,孩子的心情就好转了很多。因为她认为孤独的内心有人懂了,有人了解了。其实孩子是很好的孩子,只是有时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要换种模式,要让孩子知道家长了解她内心的孤独。
电影《牧马人》中,男主的父亲老年之时已在美国成为亿万富翁。然而他却感慨的说出:“在财富上,我是个亿万富翁,可在感情上,我却一贫如洗。说得准确一些,我是个乞丐。”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的儿子老许,虽然他们在草原的生活过得艰苦朴素,但是他却生活得很踏实很幸福,因为有他的老婆一直陪着他,爱着他。可见生活条件的好坏并不能决定一个人孤独与否。
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才是真正的摆脱孤独。
毛主席当年在湖南上大学时,常常身无分文,但却与蔡和森等好友每天过得很充实,读书写文章、谈论国家之事。可见,一个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才是真正的摆脱孤独。
特别喜欢这段话:
“从古至今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地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地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地也。”
虽然独自一人在外多年,但是我却可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旅游,一个人去做任何可能别人想不到的事情。
晚上,下班之后,批改着学生作业。夜半时分,听着歌曲,看着自己喜欢的书籍,还有如此刻一样写着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生活也可以很丰富多彩,又过得很充实。
每个人内心可能都会有孤独之时,但是要看自己如何来消遣孤独。其实,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才能成就大事。
3000字的读后感篇5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本书是出了名的难读,很多人为了那么一点点的虚荣感去读这本书,实际上整个阅读过程都是痛苦的。这是一本好书,如果觉得难读,那么不如不读,等到能静下心来啃食这孤独的时候,再好好读它。那时,你不会为了“奥雷里亚诺”或者“阿尔卡蒂奥”这翻来覆去一样的名字而摸不着头脑了。
读完一本书后,我们应该写的读后感并不是去陈述、去罗列、去分析这本书的内容,而是表达出这本书带给你的瞬间,增加给你自身的内容。我们读别人的故事,永远都是在其中的细枝末节中发现自己的影子,然后反省 自己;或者是在书中找到外在世界的影子,然后审视现实。总的来说,好的书可以擦亮人的眼睛,看清自身与周遭。《百年孤独》让我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很大的空间里,我是这个空间里唯一的生物体,被黑暗包裹着的我在不 停的接受信息,然后通过思考来拯救自己。
孤独,正是这个思考的关键词。一个叫克里希那穆提的印度哲学家说,因为我们的内心是孤独的,所以变成了人生的旁观者,只有当我们了解孤独并超越它之后,我们才能成为参与者。一生孤独,百年孤独,说来说去都 逃不出孤独。我相信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么一个时刻:身边的人都在愉快的玩耍,自己也在其中笑着,但是笑着笑着就停下了,看着眼前的景象,陷入一些思考。
这就是人生旁观者的孤独吧。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尽了布 恩迪亚家族七代的兴衰哀乐,因为没有第一人称视角的粘连,每个人物在有时会显得与其他的人物毫无联系,这就让人物自身的孤独感更强了。我还记得何赛?阿尔卡蒂奥和庇拉尔?特尔内拉私通的第一夜后,马尔克斯是这 么描写阿尔蒂奥的想法的:他觉得再也无法忍受腰间冰冷的声响和腹内的气流,无法忍受恐惧和迷乱的渴望,渴望逃走,又渴望永远留在这恼人的静寂和可怖的孤独中。
在《百年孤独》里,无论是男女之间的性爱、兄弟之间 的交谈,新生命的诞生、嫖/妓、战争……作者的描述中总少不了孤独这一词。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我并不是为了那些堆砌的词语而感到孤独,而是,为马尔克斯讲故事的手法。正如《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一样,把短短几 天发生的故事写成一本书,精细是当然的,但宏观感也是具备的。《百年孤独》恰恰相反,它是把一个漫长的时间浓缩在不厚的一本书里,宏观是必然的,但是细微处也能细微的碰到我的神经。
时间如此漫长,人物如此之多 ,但故事也就那么几百页就说尽了。就像我们自以为轰轰烈烈的一生,在别人眼中不过就是几段话总结的故事而已。那些放在纸面的记忆都透着孤独,那么鲜为人知的那些时刻呢?那才是最孤独的时刻。因为孤独始终都是一 个人的事。我们都是别人孤独的旁观者,马尔克斯也是。我们都有相似的孤独,马尔克斯写了出来,我们读进心里。
李志有一首歌叫《梵高先生》,他现在不再唱这首歌了,或许是因为人们曲解了他歌中的情感,他不想再让自己的孤独为人所猜测,于是便不唱了。“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言简义丰。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的,就像是每个人都拥有的隐形基因,孤独不是什么传染病,他是人人都有的一种情感。正是孤独这种情感,让我有了独立思考的欲望与时间。
我觉得,一些人他没有发现他最深沉的孤独,被人所普遍谈论的孤独大概是没有 爱人、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没有知心的朋友这类的事儿引起的。这不是孤独,这最多算是寂寞。孤独是在你拥有以上所有之后,自己仍然挥之不去的自怨自艾。我们可以这么比喻,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全封闭的容器,容器里 装着一种名为孤独的液体,无论容器被放置在什么地方,无论容器周围有多少其他的容器,也无论容器多大多美,里面的液体都不会消失。
这种液体在离开容器之后就会蒸发,只有在容器被打碎后(同你死后)孤独才回消失 。至于他必须要消失的原因,大概是你自己的液体就算是溢出来也不会被别人所接受吧。这种液体的量因人而异,但每人都有。这种液体的颜色也是因人而异,从无色到漆黑,随时都在改变。我还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语文 老师在课堂上评讲大家写的作文。
我也记不清那次作文的主题是什么了,只记得在大家的作文中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孤独”这一词。“你们现在根本不懂什么是孤独,所以不要去滥用孤独这个词。”这句话是语文老师说的 ,我现在都记得很清楚。对于孤独的感知,虽然不能说是完全与年龄挂钩,但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从我高一写的那篇《百年孤独》读后感就能看出,随着我年龄的而增长,我的确有了新的想法。
很多东西都会成为孤独的诱发剂,于我,书就是那支诱发剂。前面所说的年龄的增长丰富了我的思想,不如说是在我长大的过程中看的书越来越多,沉淀了我的大脑。像我常说的,阅读使人孤独。在我们把眼睛擦的更亮 ,接触更多的东西之后,我们就知道的更多,我们就变得更复杂。看了太多别人的故事,有了太多的机会去思考,想太多,觉得一些想法不被人所理解,以及一系列衍生出来的症状,都是阅读带来的。可我觉得这是好事呀, 你只有知道并看清了孤独,才有机会去防备啊。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乐观的面对生活。外露的孤独不能被称之为孤独,我们还是要披着糖衣,我们还是要享受短暂的一生然后揣着不为人知的孤独摔碎。孤独让人清醒,不要把孤独想成一件很伤感很 非主流的事情,孤独也有许多的营养。对于我来说他就是一个空间一段时间,让我思考让我成长,这些思考带来的质变的成长是在容器内进行的,无需张扬炫耀,只需要用来浇灌自己。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可孤独路上,思想闪烁,我踟蹰前行。
3000字的读后感篇6
祥子,生活在艰苦的时代,在那个时代,车便成了他的一切。
起初,一切都是那么平常,祥子一心只想着买车,拉车。没有杂念和顾虑。直至消息传来——“要打仗了!”祥子省吃俭用买来的车就这样被军队裹了去。祥子不甘心,不顾身上的淤青,他随着军队的方向走,希望能寻回他的车。可他并没有那么幸运走到半夜,连军队的影子都没寻到,只有从远处传来的几声骆驼的鸣叫。在这路上,骆驼变成了他唯一的伴侣。既寻不到车,骆驼总值几个子儿。祥子这样想着,他开始漫无目的地走,又渴又累。终于,他来到了一个村子,他开始想法子把这几匹骆驼卖出去。只有一个老人买下了,三十五块现洋。这几匹骆驼是祥子用命换来的,可这离买新车要差的远,他能有什么办法呢?他没有办法。与此同时,祥子也落得了“骆驼祥子”这一称呼。
为了买车,祥子只好去拉车—这是他唯一会的。这有一个很大的车厂—仁和车厂。他从那儿租借了辆车,他看到人就拉,两条腿跑得极快,但又稳当。他为人忠厚老实,人和厂的厂主刘四爷对他不薄。也因为他的忠厚老实,虎妞恰巧相中了他。而祥子呢,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他只想快点拉车,买新车。他在拉车这段时间里认识了曹宅的曹先生。在祥子看来,他是圣人,是明事理的人,是好人。祥子之前拉过王宅的包月,那里的太太和老爷都不会给下人一个好眼色,曹宅不同,即便是下人,也会有一间体面的屋子。曹宅就像沙漠里的绿洲,给了祥子一线希望。在曹宅一同工作的高妈曾劝过祥子:“一个子儿放着永远是一个子儿,不如放出去,钱能生钱!”祥子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随身带着才是最保险,最可靠的。后来,虎妞告诉祥子自己怀孕了,并想好了对策。祥子没有办法,他不想面对,他并不喜欢虎妞,可是又有什么法子呢?直至一次变故,曹先生让祥子通知太太带着孩子来到左宅。祥子前脚刚到曹宅,紧接着孙侦探就来了,孙侦探把祥子唬住,并让他用钱买命。祥子哪里顾得那么多,把自己放在葫芦瓶里的钱全拿出来,头也不回地跑了。但祥子的道德底线告诉他这样做不仁义,他还是回到曹宅看了看。好在太太带着孩子已经走了,祥子回来后高妈也走了。
祥子觉得他可以向曹先生要回损失,可打听后得知曹先生一家已经去上海了。祥子走投无路了,他只好回到仁和车厂,听从虎妞的安排。在刘四爷大寿那天,计划本顺利进行,谁知刘四爷却一刀捅破,虎妞只好拿怀孕威胁刘四爷。刘四爷爱面子,亲友又都在场,只好将虎妞赶出去了。结婚后,虎妞告诉祥子自己并没有怀孕,祥子恨极了,他觉得虎妞像一个妖怪,折磨人的妖怪,专吸人血的妖怪!他开始为自己的前程担忧。
后来,虎妞难产,死了。小福子向祥子表达芳心,祥子承诺等他混好后,就会来找她。到祥子找到办法后,小福子却没了踪影。祥子马不停蹄地出发了。等待他的却只有小福子吊死在树上的消息。小福子变成了吊死鬼,他没有希望了,他的生活变得灰暗。他把阮明“卖”了,得了些钱,继续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
?骆驼祥子》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感触,它真实地描绘出旧年代底层人民贫苦、困难的生活,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仿佛是真的故事一般。
在我看来,祥子是一个幸运的人。他在沙漠里走了三天三夜竟奇迹般地找到一个村子并定居下来。在他精神乏味的时候,遇到了曹先生,他得到了新生。同时,祥子也是一个不幸的人。先是车被裹了去,后来又被虎妞耍骗结婚,后来虎妞又因难产而死,而小福子,他最爱的女人,也在不久后变成了吊死鬼。
虎妞也是女人,也有爱别人的资格,可因为太过急切,最后使祥子讨厌她。怀孕时,她不活动,整天在床上,又每天都吃些零嘴儿,导致肥胖,婴儿横产。而祥子也生育知识不足,没有及时劝阻,导致了最后的结果。
小福子是一个善良的人,她也令我同情。她被自己的父亲二强子亲手卖出去,回来后二强子喜欢吃喝嫖赌,需要钱,两个弟弟要吃东西,要生活,也需要钱。就像文中老者所说的:“男人们卖的是血汗,女人们卖的是肉。”在祥子离开后,她迫不得已去了白房子,最后在树林里上吊而死。
还有一个令我钦佩的人,曹先生。曹先生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即使只是车夫的祥子,他也十分关心,没有丝毫瞧不起他。即使他安排给祥子的任务没完成,他也没有怀恨在心,而是为祥子出主意。
祥子本是一个普通的车夫,却因为各种事情的发生改变了他。他的生活变得颓废,能混且混,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而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没有和祥子一样可悲的遭遇,更不用说感同身受。祥子所受过的苦难,是我们远不能想象的。我们生活在充满光明的时代,人民的内心不再腐败,社会也不再庸俗。我们要活得有目标,有方向,并朝着自己的方向不断努力、前进,不断追随。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努力才会有结果。不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和关心、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并适时给予爱心和帮助,让人爱之心遍及每一个人。